二维码
  1. A.鼻骨

    位置:鼻骨位于鼻子的上侧部分,左右各有一块,呈长条形。

    结构:鼻骨由两个长方形的骨片组成,上侧的骨片与额骨相连,下侧的骨片与上颌骨相连。鼻骨之间有骨缝,在婴幼儿期存在骨缝,随着年龄增长会融合。

    功能:鼻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鼻子的形状和保护鼻腔。同时,它还与鼻腔内的其他结构一起参与嗅觉和呼吸功能。

    临床意义:鼻骨骨折、畸形或其他病变可能影响鼻子的外观和功能,如嗅觉、呼吸等。

  2. B.蝶骨大翼

    位置:蝶骨大翼位于蝶骨的两侧,是颅骨的一部分。

    结构:蝶骨大翼是一个扁平的骨板,与蝶骨的其他部分相连,形成了颅骨的结构。

    功能:蝶骨大翼有助于维持颅骨的形状,提供支持和保护颅内结构。

    临床意义:了解蝶骨大翼的位置和结构对于颅骨外科手术和头颅影像学研究至关重要。

  3. C.顶骨

    位置:顶骨位于头部顶部,呈扁平状,左右各有一块。

    结构:顶骨呈圆形或扁平状,具有凸起的骨嵴和凹陷的骨缝。顶骨之间的骨缝在婴幼儿期存在骨缝,随着年龄增长会融合。

    功能:顶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脑部,并与其他颅骨一起构成颅骨的结构。

    临床意义:顶骨骨折、肿瘤或其他病变可能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导致颅内出血、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4. D.额骨

    位置:额骨位于颅骨的前部,形成额部和眼眶上缘。

    结构:额骨是单一的骨头,中间有额窦,两侧展开形成眉弓。

    功能:保护脑部,支持面部结构,参与形成眼眶,以保护眼球。

    临床意义:额骨的损伤可能影响视力、面部表情和额窦健康,额窦炎是常见的临床问题。

    额骨的解剖特征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颅脑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

  5. E.骨性鼻中隔

    位置:骨性鼻中隔位于鼻腔内部,将鼻腔分隔成左右两侧。

    结构:由筛骨垂直板和蝶骨体以及鼻腔下方的上颌骨和腭骨的横脊组成。

    功能:支撑鼻腔结构,指导吸入空气流动,参与加温、湿化和过滤空气。

    临床意义:骨性鼻中隔弯曲或偏斜可能导致呼吸困难、鼻塞和鼻窦问题,需通过手术矫正。

  6. F.关节结节

    位置:位于各种关节附近,如手指关节的近侧和远侧骨节。

    结构:小型的骨性突起,为肌腱和韧带提供附着点。

    功能:支持关节的运动,增强肌腱和韧带的附着强度。

    临床意义:关节结节的损伤,如骨折,可能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范围,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关节结节的健康对于维护关节的正常运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7. G.冠突

    位置:位于下颌骨的上端,前方为冠突,是咀嚼肌附着的地方。

    结构:呈三角形突起,与下颌骨的其他部分相连。

    功能:为咬肌提供附着点,参与口部开闭和咀嚼活动。

    临床意义:冠突的损伤或疾病(如骨折)可影响口部的正常功能,需通过医疗干预恢复。

    冠突的健康对于咀嚼功能和整个口腔健康至关重要,其异常或损伤可能需要正畸或外科治疗。

  8. H.颈静脉窝

    位置:位于颈部的侧面,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交汇处附近。

    结构:由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头和颈椎横突之间形成的凹陷区域。

    功能:为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提供一个主要的血液回流通道。

    临床意义:颈静脉窝的损伤或疾病,如静脉炎或血栓,可影响颈部血液回流,导致头颈部肿胀或其他循环问题。

    颈静脉窝的健康对于维护头颈部正常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9. I.髁管

    位置:位于股骨远端,靠近膝盖。

    结构:为股骨远端内侧和外侧髁之间的一个通道,穿过其中的是膝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股四头肌肌腱和髌骨。

    功能:允许股四头肌肌腱和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时顺畅移动。

    临床意义:髁管的疾病或损伤,如髁管综合征,可导致膝盖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影响行走和跑跳。

    髁管的健康对于保持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10. J.眶上裂

    位置:位于眶顶壁和额骨、蝶骨大翼的交界处。

    结构:眶上裂是一个狭长的裂隙,内有神经和血管通过。

    功能:眶上裂是连接眶内和颅内的重要通道,眶上裂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临床意义:眶上裂骨折或损伤可能导致眶内和颅内组织的损伤,影响视觉和神经系统功能。

  11. K.眶上切迹

    位置:位于眼眶的上缘,通常在额骨和蝶骨之间。

    结构:为眼眶上缘的一个凹槽或缺口,可以在某些人中形成眶上孔。

    功能:为眶上神经和血管提供通路,这些神经和血管负责前额部的感觉和血液供应。

    临床意义:眶上切迹区域的损伤可影响眶上神经,导致前额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

    眶上切迹的健康对于维护前额区域的正常感觉和血液供应至关重要。

  12. L.眶下孔

    位置:眶下孔位于眶下缘正下方,呈圆形或卵圆形。

    结构:眶下孔由上颌骨的骨质构成,内有眶下神经和血管通过。

    功能:眶下孔是眶下神经的出口,参与面部感觉和肌肉运动。

    临床意义:眶下孔的形态和位置异常可能导致眶下神经痛等症状。

  13. M.眉弓

    位置:位于额结节下方的骨性隆起,呈凸起状。

    结构:眉弓由眉骨的眶上缘和部分额骨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

    功能:眉弓是眉毛的附着部位,对保护眉毛和眼部区域有一定作用。

    临床意义:眉弓的形态和位置在颅面部外科手术和整形手术中具有指导意义。

  14. N.颞骨

    位置:颞骨位于颅骨两侧,主要构成颞区部分,其内部包含有重要的脑部血管和神经。

    结构:颞骨由鳞部、鼓部、乳突部、茎突和颞颌关节面等多个部分组成,具有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构。

    功能:颞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脑部,支持听觉系统(如耳蜗等)和维持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

    临床意义:颞骨骨折、肿瘤或其他病变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听力及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15. O.下颌窝

    位置:位于颞骨的下部,是颞下颌关节(TMJ)的一部分。

    结构:一个凹形的窝,接纳下颌骨的髁突。

    功能:允许下颌骨在咀嚼和说话时进行运动。

    临床意义:下颌窝的疾病或功能障碍,如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可能导致疼痛、咀嚼困难和开口受限。

    下颌窝的健康对于保持正常的颞下颌关节功能和避免颌面疼痛至关重要。

  16. P.乳突

    位置:位于耳后的骨性突起,是颞骨乳突部的组成部分。

    结构:乳突由多个气房构成,内部充满空气,气房内壁衬有粘膜,并有钙化的乳突小房。

    功能:乳突对声音的传导有一定作用,并具有减轻头部重量和增强头部平衡性的作用。

    临床意义:乳突在乳突根治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17. Q.上颌骨

    位置:上颌骨位于面部中部,连接鼻腔与口腔,是构成面部轮廓和咀嚼系统的重要部分。

    结构:上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上方与颅骨相连,下方与下颌骨相接,垂直部则与鼻腔相连。上颌骨内有上牙槽,用于容纳牙齿。

    功能:上颌骨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食物、言语、表情等动作,同时维持面部轮廓和鼻腔的正常形态。

    临床意义:上颌骨的骨折、肿瘤或其他病变可能影响咀嚼、言语、嗅觉等正常功能,甚至导致面部畸形、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18. R.枕骨大孔

    位置:位于颅骨的底部,枕骨中部。

    结构:为一个大的开口,连接颅腔和脊椎管。

    功能:允许脑干延伸至脊髓,并为脊髓、脑脊液、血管和神经提供通路。

    临床意义:枕骨大孔的异常,如畸形或压迫,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头痛、神经损伤或其他严重症状。

    枕骨大孔的健康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连接和功能至关重要。

  19. S.下项线

    位置:位于颅骨的后部,枕骨上。

    结构:为枕骨上的一条凸起的线,分为上下项线,下项线位于下方。

    功能:为颈部肌肉提供附着点,包括斜方肌和部分颈深肌。

    临床意义:颈部肌肉的异常紧张或损伤可影响到下项线附着点,导致头痛、颈痛和运动限制。

    下项线的健康对于维护颈部稳定性和头部运动至关重要。

  20. T.枕髁

    位置:位于枕骨的下部,靠近枕骨大孔两侧。

    结构:为一对突出的骨性结构,与第一颈椎(寰椎)相关节。

    功能:支持头部与脊柱的连接,允许头部前后点头和部分旋转运动。

    临床意义:枕髁的损伤或疾病,如关节炎或骨折,可影响颈部运动和头部稳定性,导致疼痛或功能障碍。

    枕髁的完整性对于维持头颈部正常运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21. U.颞下窝

    位置:位于颞骨下方,颌骨上方。

    结构:由颞骨、颌骨和颧骨围成的凹陷区域,包含咀嚼肌、颞下窝动脉、静脉和神经。

    功能:主要为咀嚼肌提供附着点,参与咀嚼运动;神经和血管为面部提供支持。

    临床意义:颞下窝区域的炎症或肿瘤可压迫神经导致疼痛,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感觉。

    颞下窝的健康对于维持咀嚼功能和面部正常神经血管功能至关重要。

  22. V.翼点

    位置:位于颅内,鼻腔后方与上颌骨之间。

    结构:是一个锥形的空间,与多条神经和血管通道相连。

    功能:是面部神经和血管的重要交汇区,对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重要影响。

    临床意义:翼点区的疾病,如炎症或肿瘤,可能影响面部感觉、咀嚼和视力,临床上需注意翼点周围结构的检查和治疗。

  23. W.上颞线

    位置:位于颞骨的上表面,从颧弓上缘延伸至顶骨后缘。

    结构:上颞线由颞骨的上缘和部分颞骨鳞部组成,表面有颞肌附着。

    功能:上颞线是头部的重要骨性结构,对维持面部形态和对称性有一定作用。

    临床意义:上颞线的位置和形态在颅面部外科手术和整形手术中具有指导意义。

  24. X.颧骨

    位置:颧骨位于面部两侧,大致位于眼睛下方,是构成面部轮廓的重要部分。

    结构:颧骨呈菱形,分为颧骨体、颧骨弓和颧骨额突三个部分。颧骨体与颅骨相连,颧骨弓向下向外突出,与上颌骨相接,颧骨额突则与额骨相连。

    功能:颧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面部轮廓和保护面部器官,同时参与咀嚼、言语、表情等动作。

    临床意义:颧骨的骨折、肿瘤或其他病变可能导致面部畸形、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

  25. Y.枕骨

    位置:枕骨位于头部的后部,构成颅骨的后部和底部。

    结构:枕骨呈扁平状,中央有一个枕骨大孔,是脑部和脊髓的出口。枕骨内有容纳小脑和延髓的结构。

    功能:枕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脑部和脊髓,同时为颅骨提供支持和稳定性。

    临床意义:枕骨的骨折、肿瘤或其他病变可能影响脑部和脊髓的正常功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26. Z.颧弓

    位置:位于面部侧面,连接颧骨和颞骨。

    结构:突出的骨性弓状结构,形成面部轮廓的一部分。

    功能:为面部肌肉提供附着点,保护眼球侧面。

    临床意义:颧弓骨折可影响面部轮廓和功能,需要精确的修复手术恢复其形态和功能。

    颧弓的完整性对于面部美观和眼球的侧面保护至关重要。